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陈侣白

人物 | 94岁吟诵传承人陈侣白:饱历沧桑情未老 一肩风雨尽成诗

2019-09-03 13:37:00  作者:  来源:中国孔子网

陈侣白先生

  【人物介绍】

  陈侣白,笔名:子艾、陈萏,1925生,福建福州人。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历任福建省文工团创作员,福州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任,福建省文联创作员,福建省文联《园地》及《热风》月刊编委、编辑,福建省文化局歌词编辑,福建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秘书长,编审。

陈侣白先生接受记者采访

  【金色人生】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其中的一项,它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诗词吟诵就是其中之一。而眼前这一位94岁高龄的老人便是诗词吟诵的传承人陈侣白老先生。

福建教育台报道陈侣白先生

  陈侣白的母亲师从名儒何振岱,与何振岱的其他7位女弟子结拜为姐妹,1942年合出《寿香社词钞》,有“福州八才女”之誉;后又加入两位结拜姐妹,故称“十才女”。 每逢诗词吟诵集会,少年的陈侣白跟着母亲旁听,陈侣白悟性很高,耳濡目染之下,对吟诵的精髓心领神会,充满热爱。

福建教育台报道陈侣白先生

  在陈侣白看来,用朗诵的方式表现口语化的新诗是适合的,表现使用古汉语、严遵声律、凝练含蓄、内涵丰富的传统诗词则显得平淡寡味;只有用吟诵,才能像韵味无穷的“美酒”,充分体现诗词的文学美和音乐美。

福建教育台报道陈侣白先生

  眼前这位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老人,如今已经94岁的高龄了,他对吟诵的热爱却依然不减当年。来到他的家中,一眼望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客厅雪白的墙壁上方高悬着一幅书法,是12年前由著名作家黄文山撰写、著名书法家陈奋武书赠的;末句“一肩风雨尽成诗”,陈侣白认为是对他的人生的精彩概括,欣然将其作为书名,铭感无限。

福建教育台报道陈侣白先生

  陈侣白是著名的诗人、歌词作家、诗词吟诵艺术家、编辑家。2005年,在他80岁之际,省文联、省作协、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省音协联合举行陈侣白诗歌、歌词作品研讨会,一致认为他历经坎坷矢志不移,在文学园地辛勤耕耘数十载,广泛涉猎新诗、歌词、传统诗词、散文诗、散文、影剧、小说、翻译、评论等多种文艺形式,横跨文学界、音乐界、影剧界、理论界、吟诵艺术界等多个领域,无不精湛。著名诗人蔡其矫曾评价他“是个真正的全才,文字方面的高手”。陈侣白老先生至今出过12本书籍,获得了大大小小的荣誉,这也是跟他的努力与热爱是离不开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侣白除了发表诗歌作品,还与同事、挚友朱一震合著多幕话剧《种橘的人们》,后来改编成电影剧本《闽江橘子红》,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这是福建第一部电影故事片。

福建教育台报道陈侣白先生

  陈侣白在《寄梦楼诗词——创作与吟诵》的自序中说:“搞文艺的人,追求美是本能与天职。从这个意义上说,91年来我只做了两件事:欣赏美,创造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文学和音乐成为他生命中的第一需要。他一生崇尚并热情讴歌真善美,为自己的居所取名“寄梦楼”,写诗寄情:“有一天我将离去,回到不可知的原始,带走我如诗的梦,留下我如梦的诗。”

  【诗词赏析】

  告别在三坊七巷(歌词)

  作者 :陈侣白

  想当年青春年少不懂忧伤,

  我们相识相爱在三坊七巷,

  夜夜情话说不尽,踏遍了石板路,

  沐浴着中秋塔影元宵灯光。

  突然间人世风暴席卷大地,

  你随父母踏海浪去向远方,

  我们难分难舍忍痛告别,

  在月光下,在七巷三坊。

  谁知道命运安排了海峡诗会,

  我们意外重逢在三坊七巷,

  塔影花灯依旧,石板路依旧,

  我们已各自成家,两鬓飞霜。

  历尽沧桑,千言万语欲说还休,

  脸上微笑,心头有泪水流淌;

  我们默默凝视,第二次告别,

   在夕阳里,在七巷三坊。 

编辑:郭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