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现任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夏威夷大学和美国东西方中心亚洲发展项目主任、《东西方哲学》主编、《国际中国书评》主编。曾任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剑桥大学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余东旋杰出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第五届汤用彤学术讲座教授和第四届蔡元培学术讲座教授。
4月19日,世界著名中西比较哲学家、国际著名汉学家、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外籍首席专家安乐哲先生《先秦儒家哲学文献译解》新书发布会在北外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商务印书馆共同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 [详细]
长期以来,西方世界对中国哲学存在诸多误解,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不少西方汉学家和哲学家的注意,他们致力于纠正这样的不对等,在哲学层面更好地理解阐释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美国汉学家安乐哲(Roger T. Ames)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详细]
如要看到儒家“角色伦理”与较之更为“形式的”、还原论(简化主义)原则(或曰“基于(西方)德行”的理论)之间有很大差别,还有一种方法,是要对整体观的儒家道德做出解释,说明它对人经验的特别性、“非形式”“域境化”方面,为什么远远不是忽视、边缘化,而在事实上是作... [详细]
如要看到儒家“角色伦理”与较之更为“形式的”、还原论(简化主义)原则(或曰“基于(西方)德行”的理论)之间有很大差别,还有一种方法,是要对整体观的儒家道德做出解释,说明它对人经验的特别性、“非形式”“域境化”方面,为什么远远不是忽视、边缘化,而在事实上是作... [详细]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主旨演讲
《论语》中间部分的一些篇章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与孔子生活相关联的真实画面,它们与孔子的饮食、行坐、衣着有关,也与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如何与人相处有关。 [详细]
《论语·子罕》篇中“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一章深刻揭示了孔子的自我认识和价值观。“四毋”作为一个整体,其积极含义在于:对孔子而言,过一种道德的生活,不仅仅指遵守某种道德教义、依从某些既定规则。由此可以推论孔子有他自己所期许的一套总体的、自觉性高且... [详细]
游走三大洲,跨越中西间,如果选一个词概括美籍汉学大师、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安乐哲的学术求索,那无疑是——儒学。 [详细]
白皮肤、蓝眼睛的国际知名汉学大师、美国人安乐哲身着正装,与一群中国学者站在一起,十分显眼。他用流利的汉语侃侃而谈,不时引用《论语》等古文经典。 [详细]
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最重要的贡献是,个人主义以外的“人”的概念。“中国的‘人’的概念,是己欲立而立人,是承认我们人类是互相性的,是家庭为主的。” [详细]
2018年11月25日,由山东省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论研讨会在孔子研究院举行。山东省儒学大家、美国学者安乐哲教授在大会上发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