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江林昌

2016-05-25 14:31:00  作者:  来源:

  主要科研获奖

  1、第二十二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第二十六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第十二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第二十七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第二十九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6、第十四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7、第十六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8、第十七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9、第十八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主要学术成果

  (一)专著

  1、《考古发现与文史新证》,中华书局,2011年版,76万字

  2、《中国上古文明考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78万字

  3、《楚辞与上古历史文化研究》,齐鲁书社,1998年第一版,2002年第二版,2004年第三版,2005年第四版,23万字

  4、《诗骚合璧》(合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38万字

  5、《夏商周文明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33万字

  6、《<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75万字

  7、《神话与古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30万字,即版

  8、《诗经与古史》,上海古籍出版社,30万字,即版

  9、《楚辞与古史》,上海古籍出版社,30万字,即版

  10、《古典与现代》,泰山出版社,30万字,即版

  主编:

  11、《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与学术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清华简与儒家经典》,上海古籍出版社,即版

  执行副主编:

  13、《北大、清华两校名师演讲录(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北大、清华两校名师演讲录(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北大、清华两校名师演讲录(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6、《北大、清华两校名师演讲录(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二)代表性论文(已发表论文200余篇)

  A、综合类

  1.        诗的源起及其早期发展变化——兼论中国古代巫术与宗教有关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10.4(《新华文摘》2010年第20期全文转载;《中文文艺论文年度文摘2010年度(上)》(陶东风、张未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版,P153-193);《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14日文学版专栏介绍;《文史知识》2010年第9期论点摘编)

  2.        “桑林”意象的源起及其在<诗经>中的反映,《文史哲》2013.5

  3.        由清华简论“颂”即“容”及其文化学意义,《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3

  4.        清华简与先秦诗乐舞传统,《文艺研究》2013.8(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11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2期论点摘编)

  5.        夏商周秦汉时期宇宙生成类“图书”的阅读与分析,《国学研究》第二十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6.        既要借鉴国外理论,更应构建中国古代文明的理论体系,《史学月刊》2008.4(《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4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历史学》2008年第8期)

  7.        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论与中国“早期文明”,《中原文物》2006.6

  8.        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与演进轨迹,《学术研究》2003.7(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历史学》2003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1期,《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草原文化研究》第一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9.        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时间早期性与空间广阔性(摒弃中国古文明研究中的两种误解),《东岳论丛》2006.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

  10.        世界格局中的中华古文明(用考古材料和世界眼光看中华古文明),《风则江大讲堂》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第203-221页

  B、历史文化类

  1.        楚辞中所见殷族先公考,《历史研究》1995.5(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史(一)先秦至隋唐》1995年第12期全文转载;《甲骨文献集成》,巴蜀书社1998年版转载)

  2.        《商颂》与商汤之亳,《历史研究》2000.5

  3.        五帝时代中华文明的重心不在中原,《东岳论丛》2007.2(《新华文摘》2007年第11期)

  4.        《论虞代文明——再论五帝时代中华文明的重心不全在中原》,《东岳论丛》2013.1

  5.        论原始宗教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的影响,《东岳论丛》2010.10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历史学》2011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3期,《光明日报》2010年12月7日理论周刊论点摘编)

  6.        由新出 公盨、逨氏铜器论夏商周世系及虞代问题,《中华文史论丛》第七十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版

  7.        眉县新出青铜器与西周王室世系、年代学及相关问题,《文史哲》2003.6

  8.        尧舜禹伐三苗的综合研究与夏代始年的讨论,《华学》第五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9.        卜辞论夷方研究与甲骨文两系说修正,《社会科学战线》2016.2

  10.        由甲骨文资料试拟商族先公世系,《中原文物》2011.4

  11.        商族先公称名的文化学探索,《殷都学刊》2009.2

  12.        《商颂》所见伊尹、商汤并祭与“禅让制”遗风及先商社会性质,《民族艺术》2000.2

  13.        由姜与夏的关系看姜嫄族的起源与迁移,《华夏考古》2000.3(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先秦、秦汉史》2001年第1期转载)

  14.        古公亶父“至于岐下”与渭水流域先周考古文化,《考古与文物》2000.2

  15.        两周时期的农村公社与井田制问题补论,《江海学刊》2006.4

  16.        亚细亚所有制理论与夏商周文明若干问题,《学术研究》2000.11(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先秦、秦汉史》2001年第2期转载)

  17.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齐鲁学刊》2001.1(《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3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历史学》2001年第3期)

  18.        东西方“轴心文明”的比较(上),《文史知识》2007.6

  19.        东西方“轴心文明”的比较(下),《文史知识》2007.7

  20.        从世界文明史看中国文明史的特点,《文史知识》2002.7

  C、学术史与哲学史

  1.        考古所见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以及相关的哲学思想,《学术研究》2005.10

  2.        “有物混成”与中国古代宇宙本体论,《寻根》2006.2

  3.        甲骨文四方风与古代宇宙观,《殷都学刊》1997.3

  4.        楚简《诗论》与早期经学史的有关问题,《中国哲学》第24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        由上博竹简《诗说》的体例论其定名与作者,《孔子研究》2004.2(《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6.        上博竹简《诗论》的作者及其与今传本《毛诗》序的关系,《文学遗产》2002.2(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8;《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论文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版)

  7.        由古文经学的渊源再论《诗论》与《毛诗序》的关系,《齐鲁学刊》2002.2

  8.        “六经”的内容、流传与古代文明研究,《孔子研究》2006.4

  9.        原始宗教与民族“典”“册”(与孙进合作),《庆祝饶宗颐先生百岁寿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年即版

  10.        出土文献所见的楚国史官学术与“老庄学派”“黄老学派”,《江汉论坛》2006.9(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先秦秦汉史》2007年第1期)

  11.        由“焚书坑儒”到“崇尚黄老”再到“独尊儒术”——秦汉之际的学术思想与帝国文明,《浙江社会科学》2007.1

  12.        从学术史角度考察《史记》“五帝”三代本纪史料价值的得与失,《烟台大学学报》2007.1(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先秦秦汉史》2007年第3期)

  13.        郭店儒道文献的重大发现与先秦两汉学术史研究,《文献》2001.1

  14.        考古发现与先秦两汉学术文化,《社会科学战线》2003.2(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先秦秦汉史》2003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6期论点摘要;《雪泥鸿爪》——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3年版)

  15.        世纪之交与中国学术史研究(与李学勤合作),《烟台大学学报》1999.4(《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3期)

  D、文献学与文学史

  1.        后羿、寒浞神话传说的历史钩沉,《学术月刊》2011.10

  2.        图与书:先秦两汉时期有关山川神怪类文献的分析,《文学遗产》2008.6(《文史知识》2009年第3期论点摘编)

  3.        “九招”“九歌”“九辨”乐舞的源起以及先秦若干音乐美学理论的形成,《文艺研究》1997.2

  4.        出土秦简《成相篇》与楚民族的瞽史说唱传统(与孙进合作),《民族艺术》2006.2

  5.        清华简《祝辞》与先秦巫术咒语诗,《深圳大学学报》2014.2

  6.        《楚居》“胁生”、“宾天”的神话学与考古学研究,《文史知识》2013.3

  7.        由考古材料看《诗经》姜嫄神话的产生,《文史知识》2009.11

  8.        甲骨文与《商颂》,《福州大学学报》2010.1(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6期)

  9.        史墙盘与“商颂”,《华学》第八期,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8月版

  10.        《商颂》作于商代的考古印证与《夏颂》《虞颂》存于《天问》的比较分析——兼论先秦秦汉时期的“图”与“书”,《华学》第九第十辑,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8月版

  11.        《天问》宇宙神话的考古印证与文化阐释,《文学遗产》1996.5

  12.        《天问》“禹通台桑”与夏代始初的社会转型,《史学月刊》2015.10

  13.        说楚辞“繁鸟萃棘”与“皇之赫戏”,《杭州大学学报》1994.2

  14.        试从彭咸形象的系统性谈屈赋有关问题,《浙江学刊》1990.3

  15.        二千年来楚辞研究的回顾与21世纪楚辞研究的展望,《文史哲》1996.2(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7期)

  E、语言文字学

  1.        楚辞异文考例,《文献》1991.3

  2.        《楚辞》句法分析及其对文本的阅读——再读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与孙进合作),《东岳论丛》2015.9

  3.        西周金文“履”字探源,《中国文化研究》1999.3(人大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1999年第11期)

  4.        “曰古”“曰遂古”“曰若稽古”解,《文史知识》2006.1

  5.        《离骚》“反顾”新解,《江汉论坛》1990.4

  6.        释《离骚》“忽忽”,《学术研究》1990.2(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年第7期)

  7.        《离骚》“虽”或作“偏独”解,《中学语文》1989.4

  8.        “具言所闻”还是“所闻叹惋”,《文史知识》1995.7

  9.        谈“姓”说“甥”,台湾《思源》杂志第31辑

  10.        古人为何称公婆和岳父岳母为“舅姑”,《文史知识》1993.3

  11.        中国汉字和古埃及、苏美尔文字的发展——比较文明史又一例,《文史知识》2004.1

  12.        汉字?巫术?王权,《庆祝饶宗颐先生百岁寿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与孙进合作),2016年即版

1 2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