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65年6月出生,陕西西安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学刊》执行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教授,中国孔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文化部“孔子文化奖”推选委员会委员,孟子研究院秘书长,邯郸学院“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孟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荀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庸》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宋代列入四书以来,其影响更为深远。但对其成书与真伪,历史上一直有争议,成为学术思想史上的一大公案。争论集中在两点:(一)《中庸》是否为子思所作;(二)《中庸》是否为一个整体,是否有后人增饰的成分。 [详细]
“四心”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心”说有关,是围绕“四心”说展开的。可以说,“四心”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详细]
郭店楚简的发现,引起学者重新探讨曾子(包括子游)、子思、孟子一系思想发展的兴趣,而讨论曾子等人的思想,不能不谈到到《大学》。因为按照宋代以来的说法,《大学》乃成于曾子及其门人之手。 [详细]
《大学》“三纲领”与“八条目”应为一个整体,这是理解《大学》的关键。“三纲领”中的“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而言,而“止于至善”则是指“明明德于天下”,即天下人皆能修其身。 [详细]
在思想史上,很少有像思孟学派这样既有着显赫的地位,又产生不断的争议。说它地位显赫,是因为至少从宋代起,它已被看作是得孔子真传,居儒学之大宗;说它争议不断,乃是因为对于“思孟学派”具体何指,其特色为何,甚或在历史上是否真得存在,都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详细]
最近学术界围绕“亲亲相隐”的问题,引发了一场如何认识、评价儒家伦理的讨论。批评者指责孔孟等儒者错误地夸大了血缘亲情的地位,“把父慈子孝的特殊亲情置于诚实正直的普遍准则之上”,“为了血缘亲情不惜放弃普遍性的准则规范”,认为儒家伦理中存在着深度的悖论。 [详细]
“浩然之气”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如何理解“浩然之气”也一直是孟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孟子·公孙丑上》在“浩然之气”的一段文字前,又提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所以学者往往用“体之充”之气来理解“浩然之气”,或未对二者做出明确区别。 [详细]
孟子研究包括孟学、孟学史两大部分。20世纪以来,随着孟学研究长足进展,孟学史研究亦取得不小的成绩,出版了两部通史性专著、五部断代性专著,发表了一批较有质量的专题论文,有望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详细]
据出土简帛材料,慎独的“独”并非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心理上的“未发”或未与外物接触,指“舍体”,即内在的意志、意念;“慎”应从《尔雅》训“诚”,独慎独即“诚其意”。 [详细]
梁涛认为,《孟子》此书的影响意义深远,历代很多学者都读孟子,注释孟子,解说孟子思想。围绕《孟子》一书形成了一个学说传统,即“孟学史”。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