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儒墨丹青 >文人书画 >宋代

《溪山清远图》

2017-08-02 10:51:00  作者: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

  《溪山清远图》

  《溪山清远图》,宋代,夏圭,国画长卷,纸本水墨,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南宋画家。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宁宗(1195-1224)时为画院待诏,与马远同时代,都师承李唐,风格相近:构图简括深远,笔墨峻峭爽利,擅用“斧劈皴”,后人并称“马夏”。但如细察,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相对而言,马远重笔,转折顿挫,凝重峻利,而夏圭善墨,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淋漓苍劲,墨气袭人”;构图上,马远刻意将近景置观者目前,所画人物五官清晰,姿态生动,楼阁则以“界画”法刻画精细,而夏圭则将景物远置观者身外,画人物仅圈脸勾衣、点簇而成,楼阁随手勾画,笔简而形具。这影响延及元代:王蒙画中近景人物其衣冠、五官、举止皆精细生动;倪瓒画中几乎无人,而黄公望与吴镇画中人物的简笔则显然取法夏圭,画面之空寂,也分明承袭李唐以至马远、夏圭的简略遗风。

  《溪山清远图》 

  《溪山清远图》局部,宋代,夏圭,国画长卷,纸本水墨,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晴日江南江湖两岸的景色:群峰、山岩、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但形象真实。山石用秃笔中锋勾廓,凝重而爽利,顺势以侧锋皴以大、小斧劈皴,间以刮铁皴、钉头鼠尾皴等,再加点,笔虽简而变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长运用墨色的变化,在惯用的层层加皴、加染的“积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依次画去,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变化无常。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使墨色苍润,灵动而鲜活。空旷的构图,简括的用笔,淡雅的墨色,极其优美地营造了一幅清净旷远的湖光山色。

  《溪山清远图》 

  《溪山清远图》局部,宋代,夏圭,国画长卷,纸本水墨,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溪山清远图》 

  《溪山清远图》局部,宋代,夏圭,国画长卷,纸本水墨,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冈巨石,危岩壁立,丛林茂树,山寺楼观,远山朦胧,江水辽阔,图作无尽江山之景。画卷构图虚实相间、开合有致,全无拖沓拼凑之感。山石用粗劲的大斧劈皴,以劲利方硬之笔勾括,间以水墨渲染,块面分明,折落有势。栖阁层宇,不假界尺,信笔画就。图中点景人物虽用笔寥寥,但各种动态的相互呼应关系跃然纸上。整体画风清劲健爽。全图洋洋洒洒近九米之长,堪称南宋传世作品中的鸿篇巨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类硬派山水都绘于绢上,而此图为纸本,颇为少见。拖尾有陈川等跋,卷中钤有[黔宁]、[公馀]两半印及清宋权、宋荦、清内府等鉴藏印,《盛京故宫书画录》著录。

  《溪山清远图》 

  《溪山清远图》局部,宋代,夏圭,国画长卷,纸本水墨,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溪山清远图》 

  《溪山清远图》局部,宋代,夏圭,国画长卷,纸本水墨,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后人称夏圭为“夏半边”,而《溪山清远图》显然是全景,原图无款印,也许受了“半边”概念的制约,如此浩渺的江湖山色,竟被后人题称“溪山”。

  《溪山清远图》 

  《溪山清远图》局部,宋代,夏圭,国画长卷,纸本水墨,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