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齐风鲁韵 >文化山东

聊城大学教授“移植”中国优秀传统书画

2017-11-28 13:51:00  作者: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

20171127zyj51.jpg

张宪昌的作品。

  近日,聊城市图书馆收到数十本书籍、画册,有《东昌府木版年画》《重刻龙虎福寿碑书法作品集》《传统书画》等,其中三册“移植”的中国优秀传统书画,被聊大学子争相传阅。

  捐赠者是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唯一的三级教授张宪昌,作为山东省十二五文化艺术科学省级重点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带头人,他曾主持“民俗文物陈列馆”工作。

  当天下午,记者赶到位于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三楼的一间画室,请张宪昌教授介绍了“移植”中国优秀传统书画的初衷和过程。

  一年一本画册 记录传统文化“基因”

  长期以来,整体认识的缺失,造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断层。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必须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只有在根系上摸得够深够精够准,或许才有创新的可能。张宪昌很清楚这一点。因此,他贴合自己的心性喜好深耕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选取历代的山水笔墨意趣,加之对《奔马图》《兰亭序》的心追手摹,近三年来渐次深入,不经意间已至“废画三千”。

  2015年一本,2016年一本,2017年一本,翻看张宪昌携带着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基因的三本画册,可感受到他扎根中国传统文化从“自律”到“自觉”的过程。他创作的山水画,先从经典的古法图式着眼,“势”与“力”起承转合,墨与色浓淡相宜;对临、背临、意临书法作品,墨色运用通篇布局,用笔节奏轻重缓急自有章法,使得字字顾盼生姿。

  “中国优良传统的绘画有了承传人。”这是已故的著名年画学者王树村先生对张宪昌绘画作品的评价。他说,张宪昌的画,一看就知道是东方艺术。但是,其作品又吸收了西方的色彩技法,追求艺术的装饰性,在中国画坛上,这样的艺术实属罕见。

  对此,张宪昌说:“我经过多年的美术学院训练之后,想找一个大家还未涉及的绘画突破口。历史上和现在的画家,有的从敦煌壁画学习艺术,如张大千、常熟鸿等,有的从八大山人画中吸取创作经验,还有的洋为中用,以西方的油彩技法绘画中国人的生活情景。每一个艺术家,无不在从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上下功夫,打造自己的艺术风格。我进行艺术移植再创作,是为了回应‘非遗’文化的新时代,传承与保护优秀的、具有代表的传统书画艺术基因。”

  曾经“移植”年画 冯骥才题词称其“功臣”

  张宪昌一生痴迷“东昌府”,潜心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发掘“中国门神画之最”,三十多年来,收藏东昌府木版年画达15万张。

  为了加强对东昌府木版年画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为山东省文化艺术省级重点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学科带头人,张宪昌主持创建了“东昌府年画社”。

  对于大家公认的最优秀的东昌府木版年画作品《秦琼敬德》《童子花篮》《黄鱼灶》等,东昌府年画社曾进行手工制作,然后装帧成《东昌府古服年画》,为人们一睹民间精品艺术的“原作”风采提供了机会。后来,东昌府年画社又开发了《东昌府古扇面版画》以及各式条幅年画。目前,东昌府木版年画已成为一个民间艺术品牌,在全国十六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产地年画中独树一帜。

  同时,张宪昌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府木版年画也进行了“移植”,在国内外文化艺术界产生较大影响,该专著就是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精品出版的《东昌府木版年画》。

  2011年,东昌府年画研究人员携带刚刚装帧成册的《东昌府木版年画》,专程去天津拜访了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冯骥才高度评价这本画册,欣然命笔题词:“先人神韵后古当存,留住古画自是功臣。”这个“功臣”就是指张宪昌。

  张宪昌笔下的“年画”是这样画的:他收集了中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年画,然后进行分类,再选择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作品,重新起稿放大,统一尺寸(80cm-90cm),修改模糊不清的造型,运用中西色彩表现技法,利用高丽纸可以反正两画面的性能,追求色彩的冷暖、肌理效果,向现代艺术靠近。

  张宪昌告诉记者,这次艺术创作实践,他远离城市,走进乡村,用了六年的业余时间才完成的。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艺术成果得到美术界、学术界、新闻界的肯定,称其“在中国现代绘画创作中开拓了一条新路”。

  张宪昌的专著《中国民俗百图》被列入国家优秀出版书籍,其中也有很多年画,我国著名教授锺敬父为其题词:“既有传统,又有自己。”

  不做市场奴隶 固守有信仰的文化阵地

  退休近三年来,张宪昌很少在外面吃饭,很少参加无关紧要的活动,几乎每天都是“两点一线”,即使出差也是跟书画艺术有关。他举起右手说,这是一个“工程”,十分费功夫,必须静下心来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感觉体力、精力都不如过去,容易疲劳,创作间隙就到楼下操场上走几圈。

  书圣王羲之的字平和自然、雍容典雅。徐悲鸿笔下的马千姿百态,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这些优秀的传统书画艺术,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人人都喜欢,这就给文艺创作者指明了方向: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固守有信仰的文化阵地,不能做市场的奴隶。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他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不忘初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这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对此,张宪昌认为,文化的时代创新,需牢牢植根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是要回到它历史的、文化的源头去寻找契机。“饮其流者思其源”,坚定文化自信、坚守道统继承,就能重新唤起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实现国家意义上的文化统一。

    张宪昌:

  山东省文化艺术省级重点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学科带头人。1986-1988年在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壁画专业毕业。

  现在的聊城明朝称“ 东昌府”。东昌府传统的民间木版画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现代艺术创作的宝贵财富。这里的木版年画,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自己的“领地”和发行网络,是大众公认的刷印民间版画的中心之一。

  张宪昌对 东昌府传统民间木版画的研究开始于文革时期。多年来,张教授潜心研究中国的母体艺术——民间美术,他以 聊城为中心,对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的古运河两岸的民俗文化、民族艺术进行了综合的田野考察,发现昔日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还在保存着、流传着。在考察过程中,他悉心搜集民间泥塑、面塑、雕刻葫芦、 蓝印花布、民窖青花瓷等,最倾心的却是东昌府的木版年画。他对此尤加爱惜,件件精心收理,以至家中难容。

  民间木版画、泥塑、面塑、兰印、青花、葫芦等民间艺术的研究成果已在《人民画报》、《装饰》、《东西民俗国际论文集》上发表,产生了积极的反响。《东昌府木版年画》已由 人民美术出版社列入“中国民间艺术精品”重点出版书籍。 “张宪昌先生二十年的辛苦搜集、整理,填补了老‘ 东昌府’古版画的空白。此书打破了以往的编辑方式,着重从体现版画的艺术成熟的角度,在近万幅收藏中优中选精,强调民间艺术的闪光点。他不做图录式的编排,而以精美的艺术内容呈献给读者。”这是编辑 孙成新先生对《东昌府木版画》的评价。

  在搜集、研究传统木版画的同时,张宪昌先生还进行了以中国民俗信仰艺术为题材的创作。他泡图书馆,查地方志,夜以继日,不辞辛苦,用六年月日时间将觅来的无以数高的民俗神像,按民间不同审美形态,不同类型的传统神话,审加析理,重新创作。他从弘扬民族文化的角度考虑,忠实地继承了原始作品和传统的内容、形式与表现风格,用100张大小为80×90公分的画面,集中展现华夏民族信仰艺术的全貌。这百幅作品对研究我们的民族社会学、经济学、人文学、 民俗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都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经过六年努力,1997年《华夏民俗神话百图》创作完成,被 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推出,先后在北京民俗博物馆,天津民俗博物馆,日本民艺馆,中央美院画廊,北京东亚 民俗学术国际会议,匈牙利国际艺术节等地隆重展出,引起了北京学术界、美术界及新闻媒体的广泛重视。著名民间文艺家 钟敬文先生、北京大学著名教授 张岱年先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 王树村先生等文化名人参观画展挥毫题词,大加赞赏。《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日报》、《北京日报》以及中央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等都进行了相关的报道。这一艺术成果被誉为“在中国现代绘画创作中开拓了一条新路”。

  在二十多年的绘画创作实践中,张宪昌教授始终把自己定格在普通的文化人,始终保持着一种平静、平和的心态,他勤于思考、甘于寂寞、求新务实、不断地完善,超越自我。如今的《东昌府木版画》和《华夏民族神话百图》已以属于社会。然而张教授并没有醉心于它的经济价值,而仍然在默默地耕耘。(综合自:聊城晚报 百度百科)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