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齐风鲁韵 >非遗传承

慈禧为何最爱吃莱州人做的酱肘子?

2016-12-02 16:34:00  作者:  来源:胶东在线

  天福号始创于清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创始人是清乾隆年间的山东掖县人刘凤翔。2008年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乾隆三年(1738年)掖县人刘凤翔带着做酱肉的手艺来京城闯练,他和朋友合伙在西单牌楼东边找了个小门脸,开了个酱肉铺,专做酱肘子,买卖开张后,生意不错。

  可是有了铺子不能没字号呀?说来也巧,有一天,刘凤翔去永定门外的“烧锅”进货,往回走的路上,他想歇歇脚,把货停在路边奔了一个旧货摊,正溜达着呢,冷不丁瞅见旧货摊上摆着一块旧匾,上面写着“天福号”三个字,颜体,字写得漂亮。刘凤翔乐了;这仨字好呀!天福,上天赐福,嘿,这不正是我想要的字号吗?他二话没说,把这块匾买了下来。回到铺子里,他上漆刷油,把匾粉饰得挺像回事,挂在了门脸上,小店顿时提气。天福号,这个字号在京城不胫而走。

  

  “天福号”起家的时候,京城做酱肘子酱肉的铺子有几十家,仅西单牌楼就有十几字号,大都是掖县人开的,为什么“天福号”门脸不大,即成了名呢?这里有段掌故。据老师傅回忆,刘凤翔的买卖传到重孙辈刘抵明,刘抵明为人谨慎小心,办事有板有眼。

  有一天晚上,刘抵明看灶守锅,白天忒劳累,守着守着,他打起盹来,赶到一睁眼,肘子煮大发了,煮过了火的肘子上不了柜呀,刘抵明急出一身白毛汗来,赶紧招呼师傅起来,加汤加料,往回找补。

  

  折腾到天亮,肘子出锅愣没碎肉脱皮,可是味儿跟从前的大不一样,刘抵明心里直犯嘀咕,肘子上柜,那些老照顾主儿(回头客)认不认呀?偏巧,那天,宫里的一个太监来天福号买酱肘子,刘抵明心里更胆小了:宫里的太监买酱肘子,那是给皇上吃的呀,回头皇上吃了这肘子觉得味儿不对,这不是犯欺君之罪吗?欺君?脑袋得搬家呀!

  太监把肘子买走,刘抵明越琢磨越觉得大祸要临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他这儿正盘算着颠出去躲祸呢,就听外有人喊他。正是买肘子的那个太监。吓得刘抵明浑身直哆嗦。太监一看他那样儿却哈哈大笑起来,说道,今儿的肘子你是怎么做出来的,又酥又嫩,不腻口不塞牙,老佛爷(慈禧太后)吃了直个劲夸好,往后你就照着这个法子做。刘抵明一听这话,长吁了一口气,这真是一场虚惊,喜从天降呀。

  

  后来,在原有的配方上又经过一番加工,口味越来越地道。慈禧太后最好这一口儿,为了每天能尝鲜儿,赐给天福号一块进宫的腰牌,规定每天按时按量送进宫,天福号的酱肘子成了“贡品”,从此,天福号名扬京城。

编辑:潘瑞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