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杨慧林:尼山论坛可贵之处在于主张“对话”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杨慧林 2021-09-29 11:08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这一主题颇有意味。好像没有人不同意‘对话’,但对话却经常是错位的;好像也没有人反对‘合作’,但是我们确实看到有很多冲突存在。”在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当天的主旨演讲中,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杨慧林抛出的问题引人深思。

  东西方文化交流,什么才是真正有效、有意义的深度交流?对于文明交流互鉴,杨慧林观点鲜明:“互”绝对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鉴”绝不仅仅是学习,也有反思和激发,“对话关系”重在相互性、交互性,互鉴的目的是让别人理解我们、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可贵之处,就是主张这种‘对话式’研究,探寻‘文化互释’之道。”

  杨慧林认为,东西文化有深度合作对话的基础,“在西方的概念系统里并不是没有中国思想的痕迹。”他说,《论语》里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恕”到底是什么?很多人理解是宽容、宽恕。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在翻译《论语》时,将“恕”译为“reciprocity”(相互性)。首任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赫尔曼·范龙佩在讨论欧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关键的作用时,也用了“reciprocity”(相互性)来阐释。“这个词是西方的概念,但是和《论语》有关。”杨慧林表示,实际上,“仁”“义”等儒家思想,本身就在西方的概念系统里面,这种文化间的互释值得深究。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文化传播,往往都与成功的“当代阐释”相伴。杨慧林进一步谈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固守传统,而是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世界中更有活力,这种活力也是在共同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对话”当中被重新激活的。杨慧林认为,外来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自我更新的重要动力,中国现代学术本身就是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的产物。

  杨慧林表示,当前,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明走出去,关键要说别人听得懂的话,这就需要我们讲好中国故事。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