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网观察】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宋睿 2020-07-23 14:23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时,曾写过一篇《路就在脚下》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考上大学固然可喜,但没考上大学也不用悲观,更不能绝望。路就在脚下。”他还强调,“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你肯学习、能吃苦,没有读过大学,照样能成才。”
中国有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价值观日趋多元的时代,我们需用宏观的视野树立一种“大人才”的观念:没有际遇读大学,是人生的遗憾,但不是缺憾。人生不会因此不完整。一个人是否优秀,能否“成才”,并不仅仅取决于有没有读大学。在当今开放包容的社会,只要有一技之长,在某个领域做出过贡献,就是难能可贵的人才。
新时代充满各种可能性,成才的道路亦有千万条,路就在每个人的脚下。但一个人要想成才,离不开“肯学习,能吃苦,走好路”的信念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寄语年轻人要把“学习作为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
自古以来,“学习”和“奋斗”都是人生的主旋律。我国古代思想家高度重视学习。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可以“学而成贤、学而致道、学而成美”。虽然世人把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视为“生而知之”的圣人,但他一生都在提倡“学而知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先哲们学习的态度和智慧,鞭策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学以自立,志于社会”。
走好人生路,实现生命价值,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儒家认为必须有刚健不阿、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为推行自已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虽遭冷嘲热讽和挫折打击,但从不灰心丧气。正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始终“不怨天,不尤人”,为后世敬仰。
“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一个人唯有满怀信念,抱持学无止境的态度,锤炼钢铁般的意志,积极发挥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战胜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靠自己的脚,走出自己的路”。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