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读书

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

2017-10-23 15:39:00  作者: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

  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训尤显重要。当很多人感叹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候,家训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的《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8月)一书,将重要家训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汲取古人的智慧,展现千古家训的当代启示。

  书中提到,比如宋朝史学家司马光所写《家范》云:“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这段家训就是提醒做父母的人,不要一味溺爱子女,百依百顺往往会调教出孱弱任性的人格,养成一身孤傲戾气。韩昇说,家训一般都是长辈尽心把祖上世代积累下来的真知感悟进行总结归纳,传授给子孙,要求他们代代身体力行。
  家训短的寥寥数语,长的卷帙繁多,包含许多教人处世的劝诫,通过讲透事理,循循善诱,令人由衷向往,身体力行。古人非常重视家训的编撰,古家谱往往开卷便有立家格言,作为一个家族的宗旨,自立一格;后面则记载了治家原则,从家庭的基本礼仪规矩,到诸如立志、砥砺、知书、达礼、勤俭、谦和、兴善、除恶等方方面面,无不尽心点拨。
  韩升幼承庭训,父亲是著名历史学家韩国磐先生。父母两家皆为江南大姓,涌现出许多在各个领域的精英。这本《良训传家》,跳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释读式模式,而是点面结合、寓理于情。书中系统爬梳了传世的重要家训,以及部分现存的家谱资料,结合相关世家大族的文献记载,将家训的内容融入历史情境中,用历史事实与家训内容相印证。全书立足传世家训,又不拘泥于某一家训,通过自己的历史研究展示诸家家训之精髓,给读者以启示。
  家训特别重视日常的行为规范。诸如一家人吃饭,大人没到,甚至家人没到齐,先到的人就不能先吃;长辈没有动筷子,孩子就不敢夹菜。这些规矩的背后要给孩子树立的第一个观念是懂得长幼有序,尊重父母。中国古代讲“孝”,它最朴实的含义是善待父母,在家有孝,在外才会敬业。“家训也让人培养协作精神,叫人要懂得关心别人。试想,一家人借着吃饭的机会相聚相亲,先到的人先吃了,后到的人只能吃到残羹剩饭,会是什么感觉呢?所以,家训实际上也让人学习分享与自律。”这些都要从小做起,最终成为生活习惯,无须刻意却能自然而然地遵守。
  家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即“仁义礼智信”。家训并没有包含多少功利之心,而是让人学会怎么做人。书中举例说,汉朝开国皇帝刘邦鄙视文化,善于驭人,临终留给儿子的遗书,却不是政治权谋的锦囊妙计,而是非常简练的一句话,告诫儿子好好读书,本分做人。“刘邦的家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这么反文化,却用自己的彻悟教导子孙后代要读书。如果没有这种转变,就不可能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刘家,从汉惠帝开始,整个刘家出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到汉武帝时,给整个中国建立起一个至今仍在发生效用的主流文化体系。”
  家训也有警示的作用,能让人看到家族的成与败。书中列举了汉武帝时期权臣霍光家族的覆灭,“关西孔子”杨震的家族兴盛,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百年传承。“这些家族,往往是军功起家,还有就是官场得意或者商贩牟利者。后来,这些家族大多衰落了,并不是他们想衰落,而是他们没有找到让家族延续下去的关键。他们有钱有势,溺爱子女,结果孩子长大后,不是为非作歹而锒铛入狱,就是挥金如土坐吃山空,其短者一代而衰,稍好一点的也逃不过‘富不过三代’的命运。”他们的教训提醒父母,不要一味溺爱子女,百依百顺往往会调教出孱弱任性的人格,养成一身孤傲戾气。
  家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其可传承性。曾国藩家族,从曾国藩算起四代人,共出现了近290个文化精英,而且这个家族四代人里面没有一个败家子。还有梁启超家族,六个孩子里,就出了三个院士,其他三个不是院士的孩子,也是很著名的文化人。“这其中,家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家族是这样,一个企业也是如此。韩昇表示,中国很多企业的规模也许已经到了最大了。但从长远看,要以为中国企业已经取得了成功,还言之过早。因为从世界范围看,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经历三代就败亡,就不能说它已经成功了。想让一个企业生生不息,就在于其文化精神。
  家训经过了千百年实践的检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古代世界文明中从来引领潮流,不曾落伍。但今天读家训,不要拘泥于形式,主要是领会它的精神。古今生活习俗变化甚大,不能样样以古律今。可不管社会如何变化,诚信、正直、勤奋等核心的价值观念,应被长久坚守,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综合自文汇报 求是手机报) 
责任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