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俊:赵孟頫的复古书风及其对元代书坛的影响
来源:衡水学院学报作者:李祥俊 2017-04-05 09:17
元代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作为经济、政治、社会组织上较为落后的征服者,在文化上不能不向它的军事上的被征服者学习,这就为汉族士大夫阶层传承民族文化、复兴民族精神提供了契机。元代书法有鉴于宋代尚意书风末流的猖狂忘行,重视法度、回归魏晋古典书法成为时代趋势,其中赵孟頫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赵孟頫出身赵宋宗室,南宋灭亡后仕元,被作为异族统治的点缀而受到推崇,他是博学多才的文士,诗文、书画、音乐、鉴赏等无不精通,尤以书画成就最高。赵孟頫在书法上以复古为旗帜,对颜真卿、柳公权代表的唐代楷书新风尚及其影响下的宋代尚意行草书传统均表不满,而上溯以二王父子为代表的魏晋至初唐的书法传统,提出“用笔千古不易”论,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赵体书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元代书坛产生了主导性的影响。
一、复古开新的书法艺术求索之路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之后,其先祖与宋孝宗为同胞兄弟。赵孟頫幼年丧父,南宋灭亡后隐居求学,这位“赵氏孤儿”虽然在政治上生不逢时,却以其文艺才能在江南士大夫圈子中声誉卓著。元政权巩固后,即开始笼络江南士大夫,赵孟頫被作为重点征聘的人物,在短暂的隐居之后走上了入仕异族的道路,虽然在事功上少有作为,但却以其复古而开新的文艺成就尤其是不世出的书法成就赢得朝野尊重,成就了一个末世王孙的不朽盛事。
赵孟頫的青少年时期在南宋王朝度过,南宋书法构成了他的书法发展的起点。南宋书法受到北宋尚意书风的巨大影响,像当时的名将岳飞、韩世忠等人都写得一手很好的苏轼字体,但总体上没有出现像北宋四大家那样的人物,并且随着国势的衰微而每况愈下。当时被誉为书法大家的一些人物如张孝祥、范成大等人成就有限,反倒是书名不显的诗人陆游的书法有一种昂藏之气。南宋时期在书法上颇有建树的当数张即之,他的小楷书温和闲雅,技巧和格调都是很高的,只是气息偏薄(见图1)。南宋亡国之际的忠臣义士文天祥的书法,轻巧灵动,但几无精气血肉,只剩一副嶙峋瘦骨(见图2),虽骨气可嘉,但一副瘦骨又如何能够支撑得住南宋王朝将倾之大厦。与南宋书法发展同时,占据了大宋半壁江山的金王朝也出了一些书法名家,如王庭筠、赵秉文等人,他们也多受到北宋尚意书风的影响,可能是地域、种族、文化等多重因缘的促成,金朝书法多有阳刚之气。元代早期的一些书法名家,往往沿袭金王朝等北中国故地的书风,有意追求雄浑之风,如耶律楚材的书法以颜真卿为师,但在豪放中也流露出生硬、粗糙之弊(见图3)。
图1张即之的小楷书 图2文天祥的书法 图3耶律楚材的书法
赵孟頫的书法学习是在宋代尚意书风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他的早期作品,如《杜甫秋兴诗卷》(见图4),具有浓厚的苏轼等北宋书家的风貌。作为赵宋宗室后裔,如果南宋不灭亡,赵孟頫的书风也许还会顺着“尚意”的风尚继续发展,但天翻地覆的时代变革,落魄王孙的身世浮沉,使他的书法之路呈现出崭新的方向,他开始对宋代尚意书风影响下的南宋、
金以及元代早期书风提出激烈批评,并进一步反思宋代尚意书风。宋代尚意书风展开了书法创作中的意、法之辨,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这种对创作者情感意志及士大夫个性人格的张扬,为中国书法艺术拓展出了新的天地,但在那些不具备士大夫素养的作者手里,新意、新法就成了无视书法艺术普遍规律的胡乱涂抹。赵孟頫由批评南宋、金以及元代早期的书风,上溯到对其源头的宋代尚意书风的批评,再进一步展开对宋代尚意书风源头的唐代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新传统的批评,他提出古意来对抗宋人的新意、己意,他在所作画的题跋中写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1]396这一点同样是他在书法上的主张。赵孟頫的学生和书法上的追随者虞集对书法回归魏晋古法有更加深细的解说,他在《题吴傅朋书并李唐山水》中写道:“宋人书自蔡君谟以上,犹有前代意,其后坡、谷出,遂风靡从之,而魏、晋之法尽矣。米元章、薛绍彭、黄长睿诸公方知古法,而长睿所书不逮所言,绍彭最佳,而世遂不传。米氏父子书最盛行,举世学其奇怪,不惟江南为然。金朝有用其法者,亦以善书得名,而流弊南方特盛,遂有于湖之险,至于即之之恶谬,极矣。至元初,士大夫多学颜书,虽刻鹄不成,尚可类鹜。而宋末,知张之谬者,乃多尚欧阳,率更书纤弱,仅如编苇,亦气运使然邪?自吴兴赵公子昂出,学书者始知以晋名书。”[2]
任何书法艺术都是意、法的统一体,宋人尚意,同时也尚法,而赵孟頫倡导古意,同时也倡导古法。赵孟頫倡导古意、古法,实质上就是对他之前的意、法的不满,从当时书法发展的具体历史情境看,他所谓的古意、古法就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士族的风雅之意和自然书写,而他所批评的则是以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个体性情和个性化书写。比较而言,赵孟頫倡导的古意、古法侧重的是共意、共法,这对于宋代尚意书风带来的法度缺失与情感放纵有补偏救弊的意义,也是他抓住了书法发展的时代性问题的重要意义所在,正是由于这种理论上的洞见及其实践上的巨大成就,造就了赵孟頫在元代书坛上的主盟地位。但赵孟頫倡导古意、古法,同时也对书法艺术本质上的情性抒发构成了重大阻遏,对于中国书法发展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讳言的。
赵孟頫在书法上以复古为尚,推崇钟繇、王羲之等魏晋名家,他的复古观点仍然是以南宋书法为起点发展起来的,不过他取法的是他的皇家先祖,而不是南宋书法主流及其源头的北宋尚意诸家。南宋初年的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在书法上都颇有成就,其中宋高宗赵构在书法上用功尤深,楷、行、草诸体兼善,尤以行书为最,笔力强劲,结构宽缓,总体面貌冲和典雅(见图5)。赵构早年曾取法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北宋尚意诸家,但他很快即抽身而出,一意模仿二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皇室贵族试图占领书法艺术制高点的隐微思想。与宋高宗赵构同声气相往还的还有当时的一些书法名家,其中最杰出的当数吴说,他的行草书不蹈袭北宋诸家而远追魏晋风流。赵孟頫对于宋高宗赵构的书法艺术推崇备至:“中兴皇上,非独以孝敬达于中国,而以奎画行于天下,遒劲婉丽,秾纤巨细,一崇格法,虽钟、王复书,虞、褚再世,未易过此。”[1]395赵孟頫倡导复古,从南宋书法回归魏晋传统,从隐微的思想上说也是回归其赵氏皇室在书法上的审美追求和精神旨趣。
图5 赵构的行书
就赵孟頫个人书法发展的历程来说,一般的意见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初从赵构、智永,再入二王,中年以后则掺入李邕之法的三个阶段。不过这三个阶段,并非没有交错,其间又互有渗透,但基本上是这样一个顺序”[3]20。我们把赵孟頫书法取法的对象放到中国书法史尤其是楷书发展史的大视野中看,他走的是取法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早期楷书系统的路子,而舍弃的是颜真卿、柳公权所开辟的楷书新传统,这固然有个人审美旨趣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大背景下时代审美旨趣的要求,他对与元王朝最切近的宋王朝的书法持批评态度,而追求魏晋风流,这对于新朝的统治者来说,既去除了现实的思想上的扰乱,又提供了一个“古大上”的能够粉饰新时代的艺术形态,而对于赵孟頫个人来说,一方面实现了他超越唐楷宋行的书法艺术上的追求,另一方面,又潜在地实现了他追踪宋高宗赵构崇尚魏晋书法、光大赵宋家声的人生理想上的追求。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