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从先秦子学到新儒学

来源:26国学网作者:王杰 2017-03-02 10:01

  中国传统哲学是相对于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学术界一般把先秦到鸦片战争的哲学称为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的地位和作 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书法绘画、建筑雕刻、民间风俗、审美习惯、民族心理等,无不受到传统哲学的熏陶和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人对 自然宇宙的看法,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对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反思都受到传统哲学的影响。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把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汉 唐以后,中国传统哲学在按照自身轨迹发展的同时,逐渐传播和影响到了周围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等国,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 化圈;十七、十八世纪以后,中国传统哲学又突破东亚文化圈,通过耶稣会士,东学西渐,远播欧洲大陆,在欧洲社会形成了持续二百年的“中国热”。这股“中国 热”对于整个欧洲大陆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于法国的启蒙思想以及德国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所以,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哲 学及智慧,不是发思古之幽情,它对于认识和了解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对于认识和了解东亚文化圈与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关系,对于认识和了解西方社会 近代以来思想发展的历程都将会大有裨益。

  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曾经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可以说是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抓住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为了更准确更具体地把握传统哲学的特点,我们一般把传统哲学具体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每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不同的鲜明的思想特征。

  下面我们对中国传统哲学各个不同时期的思想特征做一简单梳理:

  

  1.先秦子学

  先秦时期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子学就是诸子百家之学。先秦时期,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思想学说、学术流派纷纷登场,涌现出 了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孙子、墨子、惠施、公孙龙、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杂 家、农家、小说家等众多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兵家和法家。先秦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宇宙的构成问题和社会人生问题,这一时期好 比是人类的幼年时期,对任何事情都感到好奇,都要问为什么。如,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人是怎样产生的,人在天地间居于什么位置,人活着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等。

  这些问题可以说是人类永远追问探索的问题,可以说,先秦子学奠定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的第一次高潮,是中国哲学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奠基之作。

  

  2、两汉经学

  秦始皇短命政权的灭亡,给汉朝统治者以极大教训,使统治者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仅靠严刑峻法并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马上得之,并不能马上治之。于是,汉代统 治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准备后,终于在汉武帝时代采纳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议,这个建议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定于一尊,从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跃升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用了大约380多年(以孔子三十而立为时间标准,即公元前521年)。这380多 年间,儒家思想经历了多少次磨难,多少次沉浮,多少次峰回路转,多少次起死回生。在理论形态的建构上,经历了多少次的内部反省、批判和否定,经历了多少次 理论本身的检讨、修正、改革和创新,经历了多少次来自外部学说的冲击和挑战,终于由创立之初的地域文化、一家之言上升为全国的指导思想。直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时间长达两千多年,这是儒家思想自孔孟思想发展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转折,原来充满活力、具有平民意识的孔孟儒家在汉代被统治者神秘化、权威化了。儒家思想的神秘化、权威化,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儒家思想的经学化。

  什么是经学?简单说就是汉代的儒家学者以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六经为依据,通过对这些经典的注释,来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和政治见解,这种形式就叫做经学。对 经典的注释,显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的方式,就是说,这种方式偏重于文字训诂,偏重于一音一字一义的研究,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做学问,这种研究 方式与现实政治之间联系比较少,不太关心政治如何,这种方式就是古文经学。古文经学崇奉周公,最重《周礼》,在汉代以刘歆、贾逵等为代表。还有一种做学问 方式,就是六经注我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以现实政治为目的,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为了证明或论证一个理论观点,可以断章取义,可以只 看一点不计其余,这种做学问的方式就是今文经学。这一派最重《春秋公羊传》,在汉代以董仲舒、何休等为代表。这两派的特点,概括说就是:古文经学注重学术 性,具有较强的历史意识;今文经学注重理论性,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这两派在整个汉代是相互辩难、竞争高低,大致说就是西汉时期,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官 学,占据主导地位,西汉后期逐渐走向衰落。同时,古文经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学官,东汉后期逐渐压倒了今文经学。到东汉末年,古文经学家 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之说,延续了三百多年的今、古文之争逐渐平息。汉代的主要哲学家、经学家有贾谊、董仲舒、扬雄、王充、刘歆、贾逵、马融、郑玄等。 除此之外,在思想领域,汉代还有一件大事值得关注:那就是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外来文化第一次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

  

  3、魏晋玄学

  魏 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几百年的天下大乱。儒学在走过汉代的权威化阶段之后,转入了哲理化阶段,思辨性增强了。汉代时期,思想束缚严重,注疏之风盛 行,门派对立严重,并伴随着谶纬迷信、天命神学等,思想严重僵化。魏晋时期,玄风大盛,在学风上、思想上、思维方式上与汉代迥然不同,一反两汉时期烦琐的 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及《周易》,号称“三玄”,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一是名教与自然的 关系问题;二是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问题;四是肉体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都带有很浓厚的哲学意味,标志着人的认识又前进了一 步。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裴頠、欧阳建、郭象、范缜等。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也勃然兴起,尤其是佛教,发展迅速,儒释道三教首次处于三足鼎 立、势均力敌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慧远、道安、鸠摩罗什、僧肇等。

  

  4、隋唐佛学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禅 宗等。一方面,各宗各派之间纷争不断,互争高低;另一方面,彼此之间又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同时,各宗各派又都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中汲取养分和智 慧,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思想。在隋唐佛教诸宗派中,禅宗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和成熟的标志。禅宗因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禅 宗。所谓禅定,就是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后来,禅成为佛教的代名词。禅宗的实际创立者是慧能,著有《坛经》一书。禅宗不依佛教经典立宗,不立文 字,自称教外别传,实则是佛教与中国固有哲学融会贯通的产物。慧能提出的佛性论、顿悟说、境界论,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观点,把佛教的超越本体改造为内 在本体,使佛教人性化、人间化,变成中国传统哲学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即“三武一宗”灭佛),为什么要灭佛?我们 说,中国文化尽管有极强的包容性,但当外来文化危及国家的财政收入及中国文化的生存时,中国文化会自觉地对外来文化采取一种抵抗的态度,可以说,四次灭佛运动就是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过于强大所作出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唐中后期,佛教总体上说已经结束了隆盛时期的繁荣。

  

  5、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 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七百年的指导思 想。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程颢、程颐、朱熹)理学、陆王(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和张王(张载、王夫之)气学三大流派。宋明理学探讨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 如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论、境界论等。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将中国哲学的思维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其政治目的就 是为封建伦理道德寻找终极的价值依据。宋明时期还有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一是依据经典的改变:宋明以前社会依据的经典是“五经”,宋明以后依据的经典是 “四书”;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4月18日访 问美国的时候,送给耶鲁大学的图书中,就有“四书”“五经”,送给布什的是《孙子兵法》。另一件大事是对儒家创始人称谓的转变:宋明以前是周公、孔子并 称,宋明以后是孔子、孟子并称。经典文本的改变及儒家创始人称谓的改变,也表明宋明理学与宋明以前的思想有了很大的不同。

  

  6、明清实学

  在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看来,宋明理学家都是空谈心性,讲的是心性、性命之学,是无用之学,是“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把明王朝灭亡的原因推到了 宋明理学身上。因此,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大都反对宋明理学,把理学看作是虚学,主张“崇实黜虚”,主张“实学、实体、实用”,反对空谈心性,提倡经世致用; 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思想解放,因而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主要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人。可以说,实学思潮遍及当时政治、经济、科 学、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是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在明清时期的集中体现。

  

  7、乾嘉朴学

  1644年 清王朝入主中原,取得统治地位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和文字狱,造成了不少惊天冤案。人们不再敢谈论政治,转向了考据训诂,故纸堆里讨生活,乾嘉朴学以 考据为主要治学方法,文风朴实简洁,重论据罗列,少理论发挥,以区别于宋明理学的抽象议论,因而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 对传统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用船坚炮利、鸦片和廉价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以武力侵略的方式打断了中华文明固有的发展轨迹,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改革派, 要求把学术研究和现实政治结合起来,反对脱离实际的乾嘉考据学。可以说,龚自珍和魏源既是明清实学思潮的终结者,又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先驱者。

  

  现代新儒家、新儒学

  “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一股打倒孔家店,主张全盘西化的浪潮。同时,有一批强调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强调中国应在维护儒家 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对儒学进行调整,以应对西方的挑战,这批人因此被称为“现代新儒家”。现代新儒学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五四”新文化 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初,这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创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等。第二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这是现代新儒学的发展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冯友兰、贺麟等(前两个阶段主要是在大陆)。第三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这是现代新儒学成熟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这是现代新儒学的复兴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维明、成中英、刘述先等(后两个阶段主要是在港台)。尤其是第三、第四期代表人物,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执着,对儒家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为当前中国正在出现的“国学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编辑:肖程鹏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