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山东下一步这么做

来源:济南日报作者: 2021-11-30 13:43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诗里的每个字、每个词都有来历,都指向一种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二十四节气”。

  自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1月初,山东省制定印发了《积极推进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弘扬传播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让二十四节气“活”起来。这无疑是我们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实践。

  二十四节气有着广泛文化认同

  说起二十四节气,每个中国人或多或少都知道一点,春分、清明、立夏、秋分、冬至……尤其是很多节气到来时该吃什么,都已经完全融进了中国人的生活当中。

  说起二十四节气以及相关的文化,山东省是一个重要省份。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又是文化大省,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正如《方案》所言,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在全世界具有重要且广泛的文化认同价值。我省推进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弘扬传播主要有四个主要目标;

  第一是提振文化自信。加大传播力度,传递文化力量,增强传播效果,大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群众精神世界,增强群众精神力量,提振群众精神风貌;

  第二是推进活态传承。深入阐发、创新方式、多元表达、科技赋能,活化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机制,拓展发展空间和际遇,做到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

  第三是推动产业发展。推动二十四节气与文化旅游业态有机融合,以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文旅消费作为动力,推动文旅事业和产业更加健康繁荣;

  第四是赋能乡村振兴。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文明乡风,助力全面小康。

  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山东一直在做着实事


  就在《方案》发布后不久的11月10日,“二十四节气”城市超级IP展馆在平度揭牌。按照开放、现代、时尚理念设计的展馆,主要包括“二十四节气”项目简介、IP形象展示、动漫衍生品展示三大板块,全方位展示了平度打造城市超级IP的丰厚成果,将成为展示平度城市形象新窗口、城市文旅新名片。

  平度作为胶东文化之根、岳石文化之源,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与二十四节气渊源深厚。西汉《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之中,平度人徐万且参与历法验证工作,在《汉书·律历志》中被称为“治《太初历》第一”。平度位于北纬36度—37度之间,四季分明,对二十四节气变更十分敏感,是验证二十四节气的绝佳地点。2017年10月,平度被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授予“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平度研究基地”。

  3个月前的8月14日,是农历七月初七。当日,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开展“图画里的牛郎织女故事”七夕专题讲座,邀请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图像艺术研究所所长张从军教授主讲。张从军立足形式多样的图画、牛郎织女故事梗概、故事溯源三个方面进行讲述,图文并茂地描绘了人神相恋的瑰丽神话。同时展示各地多彩纷呈的七夕习俗,从民俗角度充实了节日内涵。

  这次讲座是山东省图书馆启动“中国时间:二十四节气系列讲座”的首场专题讲座。这个系列讲座以标志性的传统节日、节庆活动为着眼点,全景式地讲述中国人的时间故事。

  再往前3个多月的4月2日上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举办二十四节气文化和旅游工作推进会,多位非遗和民俗专家与会进行了热烈探讨。

  这一系列的动作,正好迎合了《方案》中提出的山东将在积极推进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弘扬传播开展的几方面工作做法。

  让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更多人的认知

  如何让我们身边的二十四节气真正成为一种文化融入到更多人的认知?我省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充分发挥阵地效能,促进优秀文化转化为精神动力。鼓励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示传习所等公共文化场馆(所)和旅游景区、旅游休闲度假区、乡村旅游点加大传播、推广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力度,通过知识普及、艺术展示、阅读推广、互动体验、讲座交流等方式,诠释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更好地让人们理解和感知优秀传统文化。

  示范引领品牌带动,推出齐鲁特色文化和旅游精品。鼓励结合地方特色,围绕二十四节气等主题打造常态化、有活力、受好评的品牌活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推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化和旅游产品,多推出能够修身、养性、涵养的文化和旅游精品,多推出群众享游、便游、乐游的齐鲁特色旅游产品。

  活态传承合理创新,助推文化和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在创造中转化、于创新中发展,鼓励各地进一步探索丰富二十四节气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扎根群众生活,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等知识与实践的研究阐释和活态利用。

  深度阐发有序利用,推动文化和旅游优势资源互补。牢牢把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向,加强对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入挖掘阐发,通过提高传承实践水平,为旅游业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数字赋能多线发力,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充盈传统文化传播新空间,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文化参与体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快速融入。

  打造二十四节气全新文旅品牌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我国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先民们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进行划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并为多民族所共享的一种传统文化。国际气象界将其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山东省是黄河流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二十四节气文化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植根、发芽、生长、传承、发展。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秘书长孙冬宁认为,山东是文化和农业大省,在整个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时间制度存在,在山东许多史志及地方文献中应该有明确记载,建议山东相关部门做好相关文献的梳理,强化与气象部门、天文台的对接联系,找准特定文化时间、特定文化空间所对应的特定文化内容,将其发展成为非遗项目,让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活”起来。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张士闪对于山东的历史民俗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他表示,应该重视“礼乐山东·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挖掘与品牌打造。二十四节气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时令活动,比如景观、风俗、仪式、饮食、谚语等。应遵循“天人和谐,礼乐生活”这一核心理念,将文化体验和物质消费作为两个驱动力,凸显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注重内涵梳理、文化标注、创新转换、服务到位。

  二十四节气已经历经千年,依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作用。不过,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态势下,二十四节气文化需要“再创造”,尤其是在现代都市化和工业化的条件下,让这项古老的农耕智慧的文化结晶在当代获得新的意义和新的发展元素,也能让生活在当代的人们拥有安顿“文化乡愁”的载体。

  张士闪还认为,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山东各个地方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时令活动,比如景观、风俗、仪式、饮食、谚语等。应推动二十四节气与文化旅游业态融合,将文化体验和物质消费作为两个驱动力,凸显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注重内涵梳理、文化标注、创新转换。

  据悉,下一步,我省将打造“愿意来—留得住—带得走—传得开”的优质文化和旅游产业链,培植一批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特色文旅品牌,推广先进和示范经验,引导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与现代群众生活有效结合、相互滋养,推动全省文旅事业焕发出更多动力和活力。

  这些活动其实就是将二十四节气及其相关文化进行了深入发展和大范围扩充,增加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厚度,让传统文化有更好的传承、发展和充分的当代利用,打造一个既有时尚色彩又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文旅新品牌!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