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在当代语境下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来源:语文报社作者:蔡澄清 2021-01-26 10:33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放在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首位,这既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也关联着个人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对十九大精神的精准理解。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教育中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以坚定文化自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表现在立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我们的初民创造的方块汉字,以其美观的造型和科学的规律,历经数千年演变而依然保持稳定、生机勃勃,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它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学习祖国语言文化,就是热爱祖国、传承文明的实际行动。我们的先哲立言垂教,留下许多文化典籍,饱含丰富的民族智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儒家的“仁学”,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工匠精神,兵家的军事理论等,它们卓然而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绽放着灿烂夺目的光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不断推陈出新,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与文化心理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至今仍然是我们学习的好教材。

  当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食古不化,墨守成规,而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例如,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中的忠与孝、仁与义等,在精神层面仍有合理成分,而其具体要求、表现形式,都需要根据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加以创新。所以,在教学《陈情表》或《鱼我所欲也》时,其中所含的“孝”与“义”,都要进行创造性转化。也就是说,要结合当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孝”、什么样的“义”,以便在传承中完成其现代转型和提升,使之符合新时代精神,这就是“当代语境”。因此,“当代语境”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条件,否则就不能明确我们在为什么样的时代培养人才,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体现在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东方与西方,不同的民族,其文化有不同的特色与优点。语文学习中,面对外国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元素,我们首先要达成理解,以便在比较中去发现、去借鉴,这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这种“借鉴”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一般意义上的发现并学习人家的长处,故不赘述。还有一种“借鉴”,是通过了解外来文化,重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闪光点,从而进行创新性发展。在这方面,钱钟书先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打通不同民族文化之壁垒和不同学科之藩篱,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一次史无前例的阐释,为中外文学、文化相互交流与对话架起了一道桥梁。他在论述“杨布之狗”时,就曾将中国传统文化里提出的“食化”概念与巴甫洛夫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联系起来,证明它们的原理是一样的,而中国的“食化”概念却比巴甫洛夫的学说早一千多年!这样的“借鉴”就是借他人之“鉴”、照自己“面目”,不仅能将古代文化观念与现代科学原理联系起来,还能让人立刻油然而生自豪之情、自信之心!在当代语境下,借鉴与吸收外来文化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途径很多,这也算是其中一种吧。

  总之,我们伟大民族的文化之脉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其重要载体就是古代文学经典。诚然,它是过去的,但只要我们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特别是能结合当代语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能使之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向着更加现代文明的未来迈进。因此,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语文教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定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培养爱国精神,是每一位新时代教师的光荣使命。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